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

科技炫酷运动 智慧赢取未来
机器人跨界走进大中小学体育课堂(江苏经济报)

2017年04月12日 10:57 来源:江苏经济报


2017年度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机器人)集中调研会议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和应用是衡量国家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且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国家教育部正式将机器人素质教育项目纳入全国学校体育八大联盟之一,批准建立了全国学校体育机器人联盟(以下称联盟),为大中小学生创新创造、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搭建有效平台。

截至3月底,机器人联盟成员规模已超过18000家,其中以学校为单位申请加入联盟(含军校)的超过8000家,以各级教育局(委)为牵头人代表所辖学校申请加入联盟的超过10000家。学校开课率迅速攀升,有些地区的学校联盟成员开课率超过60%。机器人教育课程深受广大师生、联盟成员单位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肯定。

为了加大机器人联盟建设工作力度,有效推动机器人教育在广大中小学中普及开展,4月11日,教育部在南京组织召开2017年度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机器人)集中调研会议。这是联盟成立以来教育部组织相关省、市、区县教育局(委),联盟成员单位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众多业内专家及联盟成员单位代表在会上共同研究部署建设机器人教育特色学校、中国国际青少年机器人交流活动、机器人教学器材租赁、采购课程服务等工作,为下一步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整体学校体育工作、教学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明确了方向和奠定了重要基础。

创新体育教学 普及教育教学

“众所周知,机器人运动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机器人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机器人工委)执行主席兼秘书长何晨光称,机器人工委根据机器人特点,创新机器人体育教学、教育教学普及化开展。从培养广大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将机器人马球课程、机器人障碍课程、实践课程、机器人舞蹈课程、机器人足球课程、机器人竞速课程、机器人射击课程、空中机器人花样队列课程、空中机器人争霸课程等纳入到有关联盟成员教学中,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机器人工委主席、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认为,联盟已然成为推动我国机器人运动和机器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力军。通过持续开展的机器人赛事活动、机器人素质教育推广活动,全国各地各校纷纷掀起了开展机器人体育竞赛和机器人运动素质教育的热潮。值得期待的是,今年4月15日-18日将举行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职业机器人运动基础等规模大小不等的机器人创新、实践等竞赛活动超万余场。

“如今以机器人教育为课程的机器人素质教育正式走进校园,在我国校园内普及开展、规范开展、广泛开展,通过科技与人的融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创新发明能力,所设课程非常受学生们欢迎。”作为区县教育局代表的北京市密云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毛久刚以北京朝阳实验密云分校为例,该校机器人舞蹈社团不仅创编了各种形式的舞蹈,孩子们还一起创编了科技幻想课本节目。在创编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帮助,一起面对挑战,他们在社团里自由成长,收获了快乐和自信。

整合优化资源 实现共赢发展

“机器人运动不是单体运动,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更需要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联盟的建设和运行,为全国机器人运动的聚势发展提供了‘黏合剂’,发挥了应有的平台和纽带作用,积极促进成员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开发教材、制定器材标准、建设机器人教育平台、课程开发、基金等方面与社会资源有效整合、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赢发展。”张欣欣表示,更值得一提的是,联盟创新了机器人教学资源整合方式,成员单位学校无须采购机器人教学器材,通过租赁器材、采购课程服务的先进模式,既符合国家关于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又为广大学校节约了经费,实现了机器人工委与成员单位的共赢发展。

何晨光向记者具体介绍了如何实现资源共享。机器人工委高校工作部、教材编审部与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共同编写出版了系列学历教材和系列专项教材;教材编审部与小学工作部、中学工作部根据机器人体育教学、机器人教育教学的特点,在机器人联盟副主席、博士生导师韩力群教授的组织领导下,编写出版了《小学机器人学系列教材》《中学机器人学系列教材》。目前机器人教材已完成了小学、中学、大学的学历、专项、基础等系列教材,共计21册,为机器人素质教育的健康开展、规范开展、创新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去年1月,教育部组织召开机器人学中小学课程教学指南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一致通过教学指南,标志着机器人学科教育填补了中国教育史、教学史、机器人学科教育的空白,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机器人工委器材标准中心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将机器人教学器材标准制定工作、检测工作、认证工作、入网工作纳入工作重点,以满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根本点,从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学、工艺学等学科知识的角度出发,满足广大师生创新、创造等教育教学、实践教学的需要,实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创造理论的素质教育。其中,批准全国机器人教学器材无人飞行器检测中心在业内权威机构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第六十研究所挂牌成立;批准全国机器人教学器材陆地机器人检测中心在北方工业大学挂牌成立,此举标志着机器人教学器材的认证入网等标准管理工作进入了规范化轨道。

跨界探索 建设特色学校

集中力量发展机器人产业,已成为新时期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工程。各地各校将机器人教育引入,建设机器人教育特色学校。

徐州高级中学就是开展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的典型代表之一。近几年,该校将机器人运动社团化、项目化和课程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机器人马球社团、机器人舞蹈社团、无人机社团等学生社团,其中,机器人马球社团人数最多时接近200人,每个社团都配备了专业指导教师。在开展这项运动之初便积极将其项目化,2015年成功申报徐州基础教育特色发展项目,2016年又成功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育改革实验项目。

“随着素质体育机器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亲身感受到科技和运动的力量,领略到科技和运动的炫酷,学生的探究欲望、健身意识、审美能力不断增强。”秦晓华直言,这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明白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重要性,体验到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的益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李德毅指出,“培养懂得集成、维修、管理机器人的人才,跨界渗透和跨界创新诞生的智能机器人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抓住时代机遇的一个亮点。” 北京联合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成立机器人学院,以发展智能机器人技术为基础,以培养自主知识产权智能机器人产业为核心,以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端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引领全球科技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智能时代已到来,人才培养要先行。”该院执行院长、校长助理、科研处长杨鹏教授介绍道,学院根据未来三个重要应用领域设立三个系:轮式机器人系、特种机器人系和无人机系,并设置相关研究所,通过“系所合一、产学研功能合一”,选拔兴趣爱好学生和发掘其机器人应用研发潜质,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提高学生跨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行业竞争力,为毕业生后续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和科技人文素养,彰显“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的理念,发挥优秀机器人特色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机器人工委高校工作部针对联盟成员中的大学和职业技术院校开展最佳院校评选活动,三年评选一次,共评选50个最佳院校。获得最佳学校称号的单位将获得专项经费或项目支持。参评学校须开设机器人课程,制定符合本校学生培养定位的机器人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机器人技术、体育运动和素质教育有机融合的显著特色。

接轨国际 “跟跑者”变身“领先者”

记者采访中获悉,在美国,各州教育机构都已经设立了自己的机器人教育标准。应用设计与项目的机器人技术课程、实践与实验课程,包括如夏令营等大型的课外活动、利用机器人作为辅助工具来提升学生主动思考与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成为美国机器人基础教育领域目前主要的四种形式。日本作为世界上机器人教育和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不仅在中小学教学大纲中加入了机器人相关课程,而且在大学设立了机器人研究专业。另外,近几年,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本国机器人教育的发展,各国希望以此带动相关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较多的学校是以课外活动、各种兴趣班、培训班、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机器人教学,只有极少数的地区和学校将机器人教学纳入到正规课堂教学。“我国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较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张欣欣坦言,推进中国国际青少年机器人交流活动是提升机器人运动水平的有效途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和国际一流机器人运动的切磋和交流,加快实现我国机器人领域由‘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早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刘培俊称,“走出去,请进来”是开展青少年国际交流活动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将积极推动中国国际青少年机器人交流活动在联盟成员中规范开展、健康开展、积极开展,将优秀的广大学生作为中国国际青少年机器人交流活动的种子,培养并遴选大批青少年代表我国走出去,扩大他们的视野,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交好朋友,为前瞻性的国际交流、国际交往打好基础。通过中国国际青少年机器人交流活动有效开展请进来活动,让国外广大的青少年朋友走进中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提高中国国际青少年机器人交流活动的影响力,发挥中国国际青少年机器人交流活动的引领作用、品牌作用,实现国际交往活动人文化、科技化、学术化、体育活动竞赛化,推动中国国际青少年机器人交流活动向规范化、常态化、多层次、多方位方向发展。江苏经济报记者 朱梦笛


《江苏经济报》

《江苏经济报》原文连接:http://jsjjb.jschina.com.cn/mp2/pc/c/201704/12/c307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