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出台——学校体育工作再“加码”(教育部网)

2016年05月11日 14:13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这不是我国第一次针对学校体育工作专门发文了,从2007年的中央7号文件,到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再到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9年来,国家对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状况可谓高度关注。为什么要对学校体育工作持续加码?这次又加了哪些“码”?加码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今天,教育部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意见》进行了深入解读。

“多方联动,把硬骨头啃下来”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然而,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坦言,总体来看,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谁来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把关?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各地中小学校要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一票否决’。”此次《意见》总体强调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着力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

“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到了深水区,要把强化学校体育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仅靠教育部门和系统是不够的,一定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和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意见》中有一部分是有关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方面的内容。就是要整合各方资源支持学校体育。“一是我们要完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技术、人才等资源服务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活动。二是鼓励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定期组织教练员、运动员深入学校指导开展有关体育活动。三是支持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广泛合作,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该负责人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体育工作主要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一是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保证课程时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强化课外练习和科学锻炼指导,调动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二是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运动水平,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三是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四是坚持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强化政府责任,统一基本标准,因地因校制宜,积极稳妥推进,鼓励依据民族特色和地方传统,大胆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到202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切实保证,教学、训练与竞赛体系基本完备,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充满活力、注重实效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格局。”谈到工作目标时,该负责人说。

“教会学生具体的运动技能”

过去的学生,体育课一年上到头,身体素质是有提高,但要说学会了什么项目或技能,很多学生却答不上来。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介绍,相比过去的规定,《意见》的一大变化在于体育课程的设置。“过去我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还是集中在通过体育课、课外锻炼让孩子们能够动起来,能够增强体质健康水平,我们下一步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就是要在体育课上教会学生具体的运动技能。我们现在做的校园足球工作,在校园足球特色校里面,要求在他们的体育课里面每周拿出一节教孩子们足球的技术。这也就是说,校园足球特色校的孩子们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他们除了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之外,还要学会足球的技能,这件事要在体育课上完成。”

《意见》还明确要求,要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要落实课时,各地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可为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高等学校要为学生开好体育必修课或选修课;要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及冰雪等特色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在提高教学水平方面,《意见》提出,体育教学要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实践练习。要研究制定运动项目教学指南,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关注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质水平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研究推广适合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资源,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质量,保证每个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要支持高等学校牵头组建运动项目全国教学联盟,为中小学开展教改试点提供专业支撑,促进中小学提升体育教学水平。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创新体育教学资源,不断增强教学吸引力。鼓励有条件的单位设立全国学校体育研究基地,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提高学校体育科学化水平。

《意见》还对强化课外锻炼提出了要求。要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幼儿园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小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高等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职业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注意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组织开展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创建活动,各地定期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坚持每年开展学生冬季长跑等群体性活动,形成覆盖校内外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体系。

“数据连续3年下滑,‘一票否决’”

在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中,体育教师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方面有哪些保障措施?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地要根据《意见》要求,利用现有政策和渠道,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人员。办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体育教师。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实施体育教师全员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体育骨干教师和体育名师等领军人才,国培计划重点加强中西部乡村教师培训,提升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水平。要科学合理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把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组织比赛等纳入教学工作量。

要配齐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人员,目前仅依靠现有的师资队伍是不够的,需要借助社会力量来解决当前的困境。

王登峰表示:“一方面,其他学科的老师经过培训之后可以承担一部分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社会上有体育教学或者运动专长的人士也可以通过培训,做学校体育兼职教师,同时也鼓励体育院校优秀的退役运动员、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经过培训之后担任兼职教师或者直接到学校任教。”

学校体育运动安全是当前制约学生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安全问题解决不好,哪个层面都束手束脚,学校体育的活力难以迸发。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意见》就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专门提出了要求,一是要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二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三是加强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四是学校应当根据体育器械及场地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开展体育器械设施及场地的检查,具有安全风险的体育器械设施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五是完善校方责任险,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六是鼓励各地政府试点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

从课程设置、教学水平、课外锻炼到体育竞赛、师资配备乃至社会力量支持,《意见》都作出详细规定,但如何避免《意见》成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一纸空文?王登峰说,学校体育工作将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建立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

王登峰介绍:“教育部将组织第三方考核,我们现在的做法是组织32所高校分别到32个省、区、市进行现场抽测,哪一个地方抽测的数据连续3年出现下滑,我们就可以启动‘一票否决’的制度。” (本报北京5月9日电 本报记者 王强 李小伟)

【链接】

■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 2012年10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要实施好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要因地制宜制订并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科学安排体育课时。各级各类学校要制订和实施体育课程、大课间(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运动方案。

■ 2016年5月《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完善体育课程。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

(责任编辑:谢沂楠)

原文电子版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605/t20160510_242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