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体育教育三大问题——教不会 轻比赛 条件差

2016年03月19日 10:27 来源:青少年运动与体育网

目前,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改革)从高层重视到社会认识,都进入了新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为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对协调推进机制和相关政策方面的呼吁更加集中。但总体上来看,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偏差,要进一步强化体育课及课外锻炼,需要学校体育教育中推进一系列的改革,从行政管理人员到学术研究人员都要作策略性调整,并且每一项研究都离不开基础性研究。

一、对学校体育价值的再认识

在整个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包括基础性论点、观点,都涉及到如何认识体育价值的问题。如在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体育课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应该给他们带来什么?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决策者、管理者以及执行者如何去看待、规划、实践学校体育工作,这既是一个学术性的问题,又是一个有着很强实践性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有体育课程标准,而课标应首先回答“体育价值”这个问题,而体育价值又不单纯是抽象的理论性问题,围绕体育的价值应该让学生通过在那些方面得到成长。

通过近些年对学校体育的调研、分析、回顾和总结,特别是从义务教育的角度来讲,学校体育要实现的价值绝对不能仅仅局限在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阶段我们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这样的现实,很多政策的制定、观点的讨论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并不完整。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首先要达到的目标,但如果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仅停留在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这一层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实际上,学校体育除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以外,至少还有两个方面的价值。

1.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因此只要是体力活动就可以了。至于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则只是少数要做运动员的人的事。因此无论是学校的体育课,还是全民健身,只要“动起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行,基本上不要求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和专门的运动技能。这样的认识,是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不受重视、体育课教师只要会喊“一二一”就行、体育课经常被挤占等现象的思想基础。

既然体育跟语文、数学、外语一样是必修课,它就该有基本的教学目标。这个“基本目标”只能是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是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学生通过掌握运动技能,激发对运动的热情,体质自然而然就增强了。所以,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是体育价值的副产品,而真正体育价值的核心是教会学生运动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运动技能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个人素质的表现。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缺失成为学校体育价值认识的最大问题,它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的素质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2.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如果体育能够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就能够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体育就能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使学生形成锻炼的习惯,提高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姚明曾说过:在运动场上我必须做五件事,也是我日常生活中所要做的五件事:绝对服从裁判;绝对依靠队友;绝对尊重对手;在场上的所有表现都会影响到比赛结果;每一次的输赢只是暂时的,若想未来取胜就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一位法学家曾经说过,很多中国人不守规矩的根本原因在于没上好体育课。我非常赞同,因为中国学生上了14年的体育课,不仅没学会运动技能,绝大多数的人从来没参加过甚至校内的体育竞赛,没有竞赛就没有竞争,学生就没有提高运动技能的欲望,就没有遵守规则的意识,更表现不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就无法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等优秀意志品质。纵观学校所有课程,除了体育,并没有其他学科能够切实教会学生这些意志品质,没有竞赛,体育的“培养健全人格”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出来。

现在学校体育改革已经到了关键的转折点,我们需要从体育科学的角度、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对学校体育的价值做更深入的、更有说服力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