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运动助推素质教育
2015年03月26日 14:46 来源:全国学校联盟网
多年来,机器人竞赛作为一种学科竞赛项目,在全世界各级各类学校蓬勃开展。2012年,在几位政协委员的建议下,国家体育总局经过认真调研、广泛论证,总结国际赛事和国际教育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机器人竞赛定义为一种以提高竞赛者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体育项目——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归入社会体育范畴。2014年以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将机器人运动纳入学校体育,并与中国机器人运动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和筹备了“全国学校体育机器人联盟”。从此,机器人运动将正式、全面地进入全国的大中小学,这既是校园体育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创新。
机器人运动具有科技含量高、学科跨度宽、参与面广和展示性强等特点,其呈现形式是竞赛,其本质是素质教育,机器人运动是通过科技体育进行素质教育的综合载体,是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高动力引擎。
一、机器人运动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素质教育是超越于各类各级教育目标之上最具共性的基本目标。
素质教育可以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个基本渠道及其融合来实现。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教育解决对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构建受教育者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而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内容的教育解决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构建受教育者的知识体系和认识体系。从教育方法看:基于机器人运动的教育是一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个基本渠道相融合的素质教育方法;从教育理论看:机器人教育综合了建构主义、设计学习、竞争学习、目标驱动学习、项目导向教育、协作学习等多种科学的教育理论,是一种以任务设计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机器人运动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表明,学生参加各类机器人培训和竞赛,既能丰富科技知识、拓展思路、激励创新、强化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还能培养与未来工作相关的各种能力,如时间管理、资源分配、团队合作、信息采集、系统分析、设计与工程,从而成为情商和智商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机器人运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未来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为社会做出贡献打下良好基础。而机器人运动的对象分为少儿组(6-9岁)、少年组(10-13岁)、青年组(14-17岁)和成人组(18岁及以上),全面覆盖了各年龄段的教育对象。这种从孩童时代即已开始的基于机器人竞赛的素质教育,由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构成了丰富生动的综合教育体系。
机器人运动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对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受教育者因材施教。而机器人运动恰恰能给予不同的受教育者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机器人运动是提高工程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素质教育。目前高校理工科专业的专业素质教育大多停留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与实验环节,其实质仍然是通过常规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知识教育,而非专业素质教育,缺乏全面的工程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实践表明,各种面向大学生的机器人竞赛使学生在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工程意识、价值效益意识等方面均能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