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大家关怀
人物访谈

全社会都在呼吁培养创新人才,人们也意识到创新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但是,怎么抓?我们的方法在哪里?全国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给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视角。

机器人竞赛:让人文关怀与科技创新联姻

——访全国素质体育机器人赛事组委会副主席何晨光

机器人让生活更美好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神州通信集团总裁、全国素质体育机器人赛事组委会副主席何晨光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然为几个月前看到的几位中学生的创意唏嘘赞叹。

在去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3个月,国际青少年机器人竞赛(WRO)中国区选拔赛拉开帷幕。悲惨的动车追尾事故深深触动了沈阳育才中学李冠楠、刘韩章、刁硕几位同学,他们设计了“温州动车事故防范系统”,他们设计给动车前面安装一款超声波传感器,同学们介绍:“目前的列车调度信号是由行驶列车之外的调度中心发出,行驶中的列车只能被动接受调度。如果给列车安装这款超声波传感器,两列车在同一轨道上行驶,后车的超声波传感器如探测它们之间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就会提醒列车提前刹车或减速慢行,这样就可以避免撞车事故发生。”

“这是一项科技发明,也是一份人文关怀。”何晨光说。

“机器人如何使生活更美好?”与沈阳育才中学的同学们一样,1200多名参赛中小学生研制的机器人作品都在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山东省实验小学的苏裴婷等三位小学生还设计了“空中客车”机器人,他们设想,“2015年的一个清晨,整个城市醒了,人们乘坐在楼宇之间搭建起来的空中客车出行,”几位小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在地面上行驶,会造成拥堵,在高楼之间建起空中客车不占地,很方便。”

创新人才的一个摇篮

“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人才,但是如何培养创新人口,需要有落点、有方法,看到这些孩子们的创意,我坚信全国素质体育机器人赛事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何晨光说。

何晨光介绍,全国素质体育机器人赛事不同与单纯的竞技比赛,而是将现实生活、人文关怀、科技精神充分融通起来的育人平台,参赛选手可以通过一系列创造性的科技产品设计,来解答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参加素质体育机器人大赛的选手,在机器人作品研制过程中,除了学习科学知识,训练技术能力,如果要在竞赛中获胜,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好的创意和想象,要实现团队的密切合作,要有严谨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精神,这都是创新人才所必需的宝贵素养。

“经过一次系统的竞赛训练,对青少年这些方面的素养的提升,某种意义上可能优于普通课堂的效果。”何晨光认为,机器人研发、创意代表着高科技、高智能、创新精神,全国素质体育机器人竞赛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摇篮。

上海市市西中学张艾伦、谢宇两位同学凭借2011年WRO机器人国际赛高中组冠军的成绩,申请获得美国常春藤大学学习机会。

十年提供百万就业岗位

“我越深入了解,越觉得此事利国利民。”何晨光说的“利国”,是指该项赛事可带动材料、声、光、电的研发,带动科技、生产、集成电路、体育、文化、出版印刷、广告、动漫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和一些设备、材料企业已经在与我们开展积极的合作洽谈。”

对“利民”之说,何晨光的解读是,预计10年内,全国范围内“素质体育机器人竞赛”相关的培训加盟机构将达到1万家,这1万所独立的法人机构就是汇入文化产业大潮中的中小企业,他们将为社会创造可观的财富,另外,这1万家机构至少需要50万人以上专业的辅导教师,35万人以上的裁判员、教练员,由此可以新增百万人的就业。何晨光介绍,鉴于这项赛事对参赛者智力开发和产业带动的重要意义,国家体育总局相关方面正在研究是否将中老年人群也编入该项赛事中。

何晨光说,随着“后奥运”时代全民健身、全民运动的不断兴起和国家对文化产业越来越多的支持,素质体育机器人竞赛将迎来更好的宏观环境。

记者了解,目前,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已面向相应的全国基层部门发文,要求各省社会体育中心在人员、经费等方面切实推进。《中国素质体育机器人竞赛规则(试行)》及培训教材均已正式出版。
 

   

人物简介

张宁锐 人民政协报教学在线周刊社会参与室主任、编辑、记者